刊登日期 : 2022-12-13
大家知道「寶貝回家」嗎?這是內地一個幫助被拐和走失兒童回家的公益網站,也是一個全國有近40萬志願者的民間團體,15年來他們已協助近萬個家庭團圓。「寶貝回家」的創辧人是張寶艷,她原本是普通的一名母親、普通的一名銀行職員,是甚麼令她辦起「寶貝回家」?
兒子「失蹤」成張寶艷人生轉捩點
1962年出生的張寶艷生活在吉林通化;如果不是1992年的一次經歷,她應該一直在東北小城過着平淡日子。
那年,在銀行工作的張寶艷偶然讀了一本報告文學,內容是幾個家庭的孩子被拐,父母在尋找過程的各種辛酸。沒想到,不久後同樣的事差點發生在她身上。
有一天,4歲的兒子隨外婆到商場後突然失蹤,張寶艷接到消息一刻天塌了。她馬上想到兒子可能被拐,「感覺自己要死了,人瘋了似的衝下樓梯,在大街上一邊哭,一邊喊兒子的名字」。
3小時後,兒子自己回了家,虛驚一場的張寶艷整個人癱坐地上,久久不能平復。
事件成了張寶艷人生轉捩點。作為「過來人」,張寶艷明白丟失孩子後父母的無助,從那時開始,她便特別關注該方面消息,每當知道有孩子失蹤,她便設法找到家長的聯絡方法,打電話安慰他們。
當時父母尋找被拐或走失子女的渠道非常有限,很多人除了報警,就是到處貼尋人啟事,年復一年、茫無頭緒地全國各地到處尋找。
張寶艷思考着,怎樣才能幫助這些父母?怎樣才能把尋子的信息、線索傳出去,增加他們尋子的機會?
張寶艷好意辦尋親網卻遭誤解
張寶艷丈夫秦艷友在通化市師範學院的網絡信息中心工作,知道網絡作用。他提議設立一個網站,把有價值信息都放上去,讓大家共享。
張寶艷認為可以一試。就這樣,她和丈夫2007年用積蓄建起了「寶貝回家尋子網」(寶貝回家),無償協助全國有需要家庭;為做好網站,張寶艷還辭去工作,全情投入;要應付種種開銷,例如與聯絡尋親者和志願者的電話費,他們一家省吃儉用.....。
在內地,現在「寶貝回家」已為人熟悉和信任,可是網站剛開通時,張寶艷的好意和心血卻常被誤解,「你為啥免費幫我們找孩子」是她最常面對的質疑。
「你怎麼跟他說?你愈說,他愈認為你是騙子!」、「那時候特別無助,人們為何不懂我?」張寶艷後來說到那些經歷,仍然哽咽。
不過張寶艷沒有放棄,她耐心解說着,家長們慢慢被說服,把資料登記到「寶貝回家」上。消息傳開,也陸續有各地民眾加入成為志願者,希望為被拐兒童出一分力。
張寶艷很記得「寶貝回家」的第一個成功尋人個案,那是網站建好後兩個月,一班內蒙古警察學院學生成為志願者,他們「掃街」時在乞討兒童中,找到了一個被拐孩子。
張寶艷:網絡+志願者的路走對了
當刻張寶艷知道路走對了,「網絡+志願者」尋親方式挺有用。
隨着成功個案增加,「寶貝回家」愈來愈受重視,並逐漸得到政府支援和熱心人士捐助。而除了「家尋寶貝」,網站上來自各方提供的不明來歷孩童、獲解救孩童信息也愈來愈多,有被拐賣或被遺棄孩子長大後到來登記資料,希望網站能幫助他們找家,其他尋親、尋人的求助也數不勝數。
加入「寶貝回家」的有心人也愈來愈多,志願者組織宣告成立。他們跟進個案,在求助者提供的有限資料中尋找着線索,比對着各種尋親信息;一有發現,他們還要逐村逐寨地走訪,核實情況.......。
繼續不停南北奔波的當然還有張寶艷,她看到了失去的撕心裂肺,亦見證了團聚的喜悅。
在芸芸尋親個案中,有一個讓張寶艷有着永遠遺憾。
2013年,一名4歲時被拐走、叫二娃的青年在「寶貝回家」登記尋找父母。此後兩年,志願者一直根據他提供「老家可能在四川」的線索尋找,惟未有消之際,此際二娃卻確診肺癌末期。
張寶艷希望網站早關門 自己失業
二娃多年來一直騎着電單車(摩托車)到處尋親,只打些短工過活,沒有積蓄,也沒有保險,患病最基本的止痛治療也成問題。
張寶艷知道情況,馬上轉了些錢讓二娃先到醫院打針止痛,又上與志願者們用盡一切力量為苦命皂二娃找家,希望他有生之年能叫上一句「媽媽」。
2016年1月,二娃離開人世。3年後,大家終於找到二娃的父親;他也一直在尋找着兒子。當張寶艷給他看二娃生前拍下的影片,老人家一下子就明白了,他黯然地說:「是不是二娃不在了.......。」
「二娃也是讓我們特別痛心的,(經過)這麼一個案例,我們志願者就重新喊出了一個口號,叫『與死神賽跑』,以後盡量少讓這樣的悲劇發生。」張寶艷說。
現在張寶艷和志願者仍努力為被拐和走失找孩子找家,直至2022年底,「寶貝回家」的志願者已超過38萬人,各類成功案例超過9,700個,其中找回被拐和走失兒童便有四、五千人之多。
隨着當局加大執法力度和社會發展,新發生拐賣兒童案件已逐年減少,而且大都能迅速偵破,「寶貝回家」目前處理的基本都是一些陳年積案。
「如果問我最大的心願是甚麼,就是希望『寶貝回家』早日關門。」張寶艷期盼自己「失業」,「天下無拐」能夠實現。
延伸閱讀:「寶貝回家」為失散家庭鋪平團圓路